这年头,我们教育孩子的理念非常先进:把孩子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由成长,多一些关怀,少一些约束。学校的育人理念相当先进且成熟,所有的领导都会认同,觉得孩子是需要被信任的,需要被肯定的,但是当对象换到老师身上,就不一定了。老师们是会偷懒的,所以上班要打卡下班要记录,生怕老师少上了一分钟的班。老师们是会疏忽的,所以工作要检查不能有一丝的遗漏,生怕老师少批了一本作业本。老师们是不思进取的,所以一定要对他们的教学进行督查,对他们的教学成绩进行排名公示,对他们的研修进行严密的安排,生怕他们不知道自己教的班有多差,生怕他们少读了一本书。老师们是能省力就省力的,所以一定要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推门听课,随机抽查,不能让他们有一点松懈。这是在工作中每一个老师实实在在经历着的学校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老师的程度比管理学生严格多了。如果你是管理一般的工作,那问题不大,因为有时候人的确是需要监督的,但是如果你是管理老师,那问题就大了,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有创造性的职业,它不是监督管理可以出成效的。老师们日常的工作看起来机械,其实育人的工作是非常需要创造力和热情的,一节课怎么上,一个班级怎么管理,一次活动如何组织,这都不是死板机械的工作。而创造力和热情不是别人要求出来的,是需要个体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诚然,老师队伍中有一些人缺乏教育理想,但是大多数老师都勤勤恳恳,有着对教育事业,由衷的认同和崇敬之情的,对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天然的热爱和教育热情的,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需要的不是学校管理的鞭策,而是需要学校管理为老师们的工作提供最大的便利。比如,当老师有一个教育好点子的时候,学校是否会支持其放手实践;当老师家里有困难的时候,学校是否会给予一定的关怀,这种关怀包括允许老师在困难时刻弹性上下班,允许老师在家庭需要的时候多一些时间照顾家人;当老师需要学习进修的时候,学校是否会主动为老师排除困难,比如在课务上进行优先的安排;当老师需要科研提升的时候,学校是否会邀请一些专家给予点评指导,当老师教学质量不高的时候,学校是否会帮助其分析寻找对策。其实,当学校体恤老师,老师会用加倍的热情去对待教育教学。比如当老师需要时间接送孩子的时候,表面上看,他们耽误了接送孩子的那点时间,但是背地里,老师们都会把那些逝去的时间用加倍的时间补上。比如当老师需要外出进修的时候,表面上,课务是由其他老师承担了,但是等到老师回到学校回到班级,一定会用比之前加倍的力气把落下的课务给孩子们补上。比如当老师们感受到学校把检查减少,把时间还给老师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把时间用在真正研讨孩子问题,交流教学教法上,用在琢磨如何自我提升上。比如在分析学业质量的时候多给老师们留有一些尊严,老师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我们觉得让老师去参加听课研讨读书活动就是让老师们在学习了,殊不知,很多老师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匆匆去网上下载一篇读书心得上交应付了事,至于学校发的那本书,安安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是老师们不爱学吗?是老师们不要好吗?这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没有充分尊重老师的个人意愿,没有充分重视老师的自主选择,没有充分为老师们的发展留出空间。学校管理层为了预防极少数老师的不规范行为,约束了大多数原本非常规范的老师,以至于扼杀了这些老师的教学创新和教育热情,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不合格的个体,如果为了预防及个别的个体而不看到群体的需求,不看到群体的发展,是无法让这个群体在业务能力上更上一层楼的。在学校管理方面,老师们需要尊重,老师们的感觉需要被重视,老师们需要被信任,相信他们是尽心尽力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只是从检查、管理、监督这些方面去管理老师的话,老师们会被管理得死板,麻木,教师群体的活力将无从谈起。当教学改革的主力军都丧失了热情,教育效果又从何谈起呢?希望管理层面更多看到老师们的优点和个性,看到老师们的潜在热情和教育情怀,相信能激发无限潜能。教育最大的悲哀,
不是教师不读书,
而是教师忙到没有时间读书
原创|张飞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读书必不可少。
可是总有人会说现在的老师不爱读书,老师们是真的不爱读书吗?
老师们是不爱读书
还是没有时间读书?
每年不仅“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总会时有各路专家跳出来劝老师读书。
谈及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教老师们该如何读书,顺便再兜售几本自己所写的书。
还有诸多所谓的专家、名师、教授、学者们专门撰文批驳当下的中小学老师不读书,并悲哀地感叹道:
教育最可怕的就是一群不喜欢读书的老师逼着自己的学生读书。
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专家去问问一线老师们,他们有没有时间读书?
他们是真的不爱读书吗?还是他们想读书,却没有人来为他们营造读书的空间和时间?
我不相信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教书多年的老师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他天天跟学生讲读书的目的、方法、意义,竟然还需要别人去提醒他如何读书。
我也不相信,一个教师只读教参和教材就能上好一堂课。
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专家,是不是太看不起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老师们了。
朱永新:我为什么特别关注阅读的问题?如何合理减轻教师负担?
就我身边接触的普通老师而言,大部分老师都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特别是语文老师,有的老师家里藏书几百册甚至上千册。但是由于当下逼仄的教育现实,这些老师们往往买了一大堆书,却没有时间去读。试问哪一个教师不想着每天安安静静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认认真真地备课,心无旁骛地上好每一堂课。然而这是一种奢望,因为当下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纯粹了。无处不在的形式主义,大量的非教学工作负担,各种各样的资料报送;形形色色的活动比赛,冗长无聊的会议培训,繁琐严苛的考核评比。如果很不幸,你还是一个班主任,那么还有各种奇葩的任务等着你。比如收集各类截图啦,组织学生投票、答题啦,催家长打疫苗、下载APP啦,去村里巡河、扶贫啦......这些跟教书育人毫不相关的工作任务,正一点一点侵占着老师们的时间,让老师们像陀螺一般,疲于奔命,忙个不停。试问,一个老师连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都没有,他怎么能够静下心来,不受干扰地去读一本书。他的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甚至都要被剥夺、被侵占,他又哪来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所以,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我希望那些有影响力的专家们不要再去批驳老师们不读书,进而一竿子打翻一船老师。把普天下的老师都看成是不学无术、只会抱着教材和教参到课堂上教书的浅薄和愚陋之徒。专家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呼吁我们的学校管理者,那些教育主管部门,不要再变着法儿去折腾老师。如果真的想让老师们去读书,不需要下发让老师们读书的强制性文件,也不需要搞什么书香校园,更不用什么培养大国良师成长计划。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够了,那就是把本属于老师们的自由支配时间还给老师们。少开一点会,少发一点本末倒置的文件,少搞一点表面的功夫。多去关心一下老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老师们的身体健康如何,老师们到底工作的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有人说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就拿当下很多学校实行的教师量化管理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量化考核范围之内。你怎么备课、上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学校都给你规定好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执行,执行上级领导给你的任务,决不允许你有创造性的发挥。一个时时刻刻都被监督、被束缚的教师,你觉得他敢翘着二郎腿,在办公室里悠哉悠哉地读书吗?一个只需要俯首听命、执行上级任务的工具人,你觉得他还有必要读书吗?众所周知,一个读书越多的老师,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越强,他对教育的本质就领悟地越透彻。一个读书越多的老师,往往是一个不安定分子,因为他从书中获得了教育的激情、理想和创造力,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读书越多的老师,他会想着打破现有的体质,他会想着改变现实,革新课堂,他会做出很多不合规矩,异于常人的事来。因为他们不便于管理,他们不听话,他们总喜欢唱反调,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把握甚至超过了学校的校长和领导。当然真正的好校长,会喜欢读书多的老师,会把他们看成是一笔宝贵的学校财富,也深知这些爱读书的教师会引领学校变得越来越好。比如原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他说:“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没有教师的幸福,何谈学生的幸福。没有教师的自由,何谈教育的自由。还比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私人书库;他还认为老师没有大量空间的时间,对于教育工作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自认为也算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我也深知读书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我非常赞同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也是因为读书,我开始有了一些对教育的思考,对现实的追问。然后将这些思考与追问诉诸笔端,变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教育随笔和教育评论。我觉得读书带给我最大的教益就是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读书也让我认识到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怀着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来去对待学生;教育也没有那么简单,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不要做出违反教育常识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站在学生成长和幸福的角度来去处理问题。吴非老师说:“一名教师,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就有可能在整个教育中起作用。”我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多读书,并把读书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不是为了成为什么所谓的特级教师、国家级名师,而是为了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懂得对学生施以恰当的教育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成为一名有底气的“明师”。所以无论多忙多累,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去读书,免得那些专家们说我们这些一线老师不读书。读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能够省察自我,调整心态。在面对喧嚣的教育现实时,不惶恐,不犹疑,拥有一份从容、淡定的心境。当然,我更希望,当下的每一位老师能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能够有时间去读书,能够带着学生们自由自在地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能够不受干扰地去做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时下,不少人习惯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推送的一些内容比较浅易的文章,这种阅读方式因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又能从中获得内容丰富、实时热门、图文并茂的各类资讯,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成为阅读新趋势。客观上说,“浅阅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甚至在忙碌中可以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得到短暂的放松。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休闲方式,甚至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娱乐化的作品上,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和遗憾。“读什么”“如何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徜徉书海,唯有用“深阅读”去领略那些对我们的人生富有启迪价值的书籍,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让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经常“深阅读”的人与一个经常“浅阅读”的人,抑或是根本不读书的人相比,人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深阅读”不仅不可或缺,还极为重要。“深阅读”读什么?读那些经过历史反复检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华,其思想深刻、内容博大,不经过深度阅读就难以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因此,我们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仔细寻究方能得其要领,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真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经典著作晦涩深奥,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也不行,需要我们摒弃浮躁,心无旁骛,多研、深思、善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把研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连通起来,让理论与实践互动起来,围绕重要知识点深挖原理,理透背景知识,才能掌握要领、增长智慧。只有拓宽阅读的视野和广度,提高知识源的覆盖面,才能真正扩展自己知识的纵深度。作家余秋雨当年曾沉潜于浙江省奉化市大桥镇的一座藏书楼中研读中华古典文化典籍,他感慨地说:“我的生活立即变得纯净,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虽不能说这次“深阅读”改变了余秋雨,但它促使余秋雨开始慎重地思考一个大课题:什么是华夏文明?什么是华夏子孙?是深度阅读激发了余秋雨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将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愿意投身书籍的人。其实,选择“深阅读”就是选择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比起在线浏览,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显然获取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知识要多得多。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